義診 慈濟義診

2019 JUL 義診隨筆

上午9:53Jheng-liang Chen


在進入感恩戶之前,向黃浩魁醫師報告感恩戶的病歷狀況

兩年前的七月開始了第一次的雙溪義診,憶起當時懵懂的樣子,連病歷都無法全然看懂,到現在協助病歷紀錄,並能在看診前跟醫師進行簡單的病歷報告,好似能體會到自己在醫學之路的改變。

感恩慈濟北區人醫會提供學習機會

與黃浩魁醫師一同替感恩戶阿嬤身體檢查
想起參加義診之前,其實是因為一句話而感到相當感動:「什麼是有能力?能幫助別人才是有能力。」聽完這句話之後,才撥出台北慈濟醫院的電話向他們詢問,後來也轉介到人醫會師姑的電話,才順利報名成功,開始第一次的義診。
當時的思考是,只要能幫上忙,就算是搬桌子、提東西、整理病歷或藥品我都非常願意幫忙。要感謝人醫會的地方是,他們替醫學生安排了往診的機會,讓我們可以跟著醫師、藥師、護理師直達感恩戶的家中,並且開始臨床的學習,包含問診、確認藥品數量與服藥狀況、與家屬溝通等等...每一句話、每一字詞都是學習的美好機會。也因此,義診結束時,我常常覺得自己的收穫遠大於付出,替自己感到有些尷尬與慚愧。
義診團隊分工完善,能關懷到感恩戶的身心靈

兩年的反思─越看越小的視野

兩年的義診歷程,發現自己對於病理、藥理、生理等知識有相對的熟悉,也建立了一些對於問診還有症狀思考的經驗。但其實回顧自己這兩年來每個月的義診,發現自己的視野漸漸縮小了。
我還記得第一次義診時候的悸動,因為不敢干擾主治醫師,所以除了量血壓之外,都是在一旁默默觀察,可以看見社區師姑與感恩戶的家人互動、看見社區師姑早就了解家裡哪裡需要幫忙打掃、需不需要開窗透氣、哪裡有紙筆可以讓我們寫下健康建議、家人的電話在哪裡等等的美好協助。發現義診團隊最重要的是社區志工,他們能快速地搭起白袍與感恩戶的橋梁,不讓踏入家中的醫師、藥師與護理師顯得尷尬。
然而,能幫忙的事情開始往醫療集中後,很多時候會在聽診、身體檢查、紀錄病歷的專注裡頭,漸漸看不到這些在身旁發生的事情,這些跟感恩戶的家人溝通,或者只是在心靈上給予他們支持的機會。
隨著義診的時間歷程變長,發現自己逐漸變小的視野的頻率就會提高。而也只能不斷提醒自己,期待自己透過精進醫療的技能,在得心應手後,能有機會看見感恩戶的不同面向,有時間顧及除了專業醫療外的問題與目的。這樣也才不辜負長久建立信任關係的社區師姑、搭載我們進入偏鄉的機動師伯、還有義診團隊的努力。
彎下腰、靠近耳朵才能讓感恩戶阿公聽清楚我的話語

看見偏鄉老人的獨特性

我們所思考的老人醫學問題,從解決三高: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血糖所衍生出的心血管問題,再到預防性的問題,包含肌少症(Sarcopenia)的預防等,是不斷在推進我們面對高齡患者的醫療問題。
然而,在山區的老人,除了每天都能在屋中走來走去之外,甚至需要下田種菜、種山藥,也因此,我們面對偏鄉老人的醫療問題,常常反而回歸到最基本的,包含服藥適應性、就醫的頻率,還有急症發生前的預防以及發生時的通報狀況。
常常在病歷當中發現感恩戶阿公阿嬤沒什麼主訴,日子過的正常且愉快,我們的出現,在心靈上的鼓勵以及互動反而大於在醫療方面的幫助。而如果我們只要定期追蹤,能讓這些阿公阿嬤過得舒適,在用藥順從性方面也能有所提升,就是最美好的介入了吧!

義診歷程洽滿兩年,感恩慈濟北區人醫會提供我機會學習🙏🙏🙏


You Might Also Like

0 意見

Popular Posts

聯絡表單